財華社深圳新聞中心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放了兩篇文章"你要變鑽石嗎?上下",
薄荷非常非常有感觸,也許是出社會工作這麼多年了(超過十年),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要變鑽石(下)
每個人都能成為一顆璀璨、耀眼的閃亮鑽石,關鍵在於能否找出自身優勢,評估切割角度與琢磨面向,由內而外的光芒,自然綻放!
【文/林靜宜】

璀璨秘訣2:釐清市場的真正需求

釐清就業市場的需求不但應認清現狀,更要預測未來,同時將觸角延伸到全球舞台。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在29 歲時,碰到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失業經驗。黃河明以策略思考解決失業問題。「我讓自己流浪3 個月,專心思考人生方向,」他先分析自己的專長、優勢,對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找出想做的工作,然後透過各種管道,分析工作性質、內涵與未來性。

交大電子工程學系出身的他發現,在當時(1977年),高科技的業務工作極缺科技背景的專業人才,於是他進入那時才40 人的惠普科技,擔任業務工程師。12 年後,他躍升台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讓惠普台灣分公司營業額成長670%。

「不要自己悶著頭做,要釐清市場的真正需求,」黃河明分享過來人經驗。當市場遊戲改變時,要有應變的靈敏度,適時轉換跑道。禮來大藥廠全球癌症臨床研究總監林錦洲就是一例。1995 年台灣實施健保,他警覺在健保制度下,醫院面對營運利潤壓力,醫師在看診品質與績效收入之間兩難,「這不是我要的人生。」他嗅到藥廠藥物臨床研究醫師的前瞻性,「這個工作必須擁有醫學與商學的跨領域能力,比起醫師,被取代性的門檻更低。」

林錦洲決定轉換跑道。3 年後,他掌管除了歐美日之外,禮來在全球癌症藥物臨床的實驗計畫,也是首位進入禮來全球決策高層的非白種人,至今仍是各大獵人頭公司炙手可熱的挖角目標,「不要把自己侷限在台灣的就業市場,而是more than 台灣。」

璀璨秘訣3:選擇合適的組織,讓伯樂看見你懂自己之外,還要懂組織。

了解組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更重要的是,要確認個人的價值觀,是否與所處的企業價值觀、組織文化相近。林雅莉因為認同IBM 企業文化與培訓人才計畫的理念,等了半年時間,才獲得面試機會,一待就是8 年,「公司每一、兩年就幫我接觸不同領域,我覺得自己不斷在成長。」挖掘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特性的組織,還要讓伯樂看見你。

「每個人都是千里馬,但大部分人卻沒想辦法讓伯樂看見!」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想要做台灣的「MIT Media Lab(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她打破框架,讓自己被看見,獲得院長李鐘熙的認同,創辦創意中心。找出獨特、不容易被取代的強處,才有機會變成鑽石人才。

要讓伯樂看見,要先挖掘自己的工作熱情,因為個人成長的動力源於此。巴菲特在自傳《雪球》一書中談到,有人問他該到哪裡工作?他回答:「去做喜愛的事,到最欣賞的人那裡工作,這樣才算盡己所能,給自己的人生最好機會。」美國地產大亨唐納.川普也說,「別浪費人生在不喜愛的工作上,唯有熱情使人更上層樓。」「找懂你、願意給發揮空間的老闆,激發對工作的熱情。」游紫華說,如果工作的環境沒有挑戰性,兩年內趕快離開,否則會失去個人競爭力。她還建議,每隔3 到6 個月更新一次履歷表,檢視自己新增的能力,「成長速度取決於自己,未來,沒有明星產業,只有明星在產業中。」

「要找能讓你『增值』(Value up)的伯樂,而不是只重視降低成本(Cost down)的老闆。」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直言,要成為價值能不斷能提升的人才,就要先跟對老闆。

璀璨秘訣4:運用人脈與資源網路

沒有人可以是座獨立的孤島。約翰. 奈思比(John Naisbitt)指出,人際網路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培育自助能力、交換訊息、改變社會、增進生產力、工作生活品質與分享資源。換句話說,如何運用人脈與資源網路,借力使力達到目標,是生存與勝出的關鍵條件之一,不過,人脈必須建立在雙方的信任基礎上。

「人別浪費人生在不愛的工作,唯有熱情使人更上層樓。脈無法靠運作而得,而要點滴積累,」不會講日文,卻能讓安藤忠雄點頭答應在台灣蓋建築的第一人、交大建築系教授劉育東回憶,當初尋找與安藤忠雄合作的機會,是透過一位大阪朋友的牽線,「人脈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人脈的經營,面對面溝通效益大過於電話聯繫,電話勝過於e-mail、網路即時通,「不是比誰的MSN 聯絡多,人脈是當你需要的時候,有人願意幫助你,」他觀察,常抱怨沒有人脈,或人脈很難經營的人,都是自己把人脈終結掉,「他們常是『三不人』,常說我沒時間、我不會、我不想去。」

宇達電通Mio 台灣區業務總監廖勝富除細心經營與通路商的關係外,因為懂得運用人脈與資源網路,讓GPS 不只是導航,把整合式生活資訊服務,加入GPS 的附加功能,成功將Mio 市占率推向60%,也把自己的人生推向另一個高峰。

把握當下,靜待時機

在國家、企業的世界裡,競爭優勢還會受到「政府」與「機會」兩個變動條件影響,且無法受到個體的控制。舉例來說,政府的產業政策關係著當地的產業競爭力,新的機會,如創新科技的問世,更有可能讓競爭市場重新洗牌。

同樣地,個人競爭優勢也是,不管是政府的人才培育、就業等相關政策,或是趨勢變遷之下產生的機會,個人很難精準掌握與預測。

雖然,機會無法操之在我,但可以用更積極、正面的方式應對。英文「現在」是「Present」,同時也意指「禮物」,當下,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狄更斯在《雙城記》寫著:「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季,也是黑暗的時季;那是有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黑暗結束後,光明就會到來,衰退的後頭,復甦等著接棒。亂與變兩字隱藏機會與希望,好似等待春天的櫻樹,無時無刻養精蓄銳,靜待時機到來。

鑽石是硬度極高的原石,歷經長期高溫、高壓的錘鍊,再經由切割、琢磨,方能形成。不確定、不穩定的2009 年,正好是千錘百鍊的時機,每個人都是一顆原石,都有成為鑽石的潛質,就從現在起,運用鑽石策略,找出個人的競爭優勢,把自己琢磨成獨一無二、熠熠發亮的鑽石。

2009年是千錘百鍊的時機,以鑽石策略找出競爭優勢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要變鑽石(上)
每個人都能成為一顆璀璨、耀眼的閃亮鑽石,關鍵在於能否找出自身優勢,評估切割角度與琢磨面向,由內而外的光芒,自然綻放!
【文/林靜宜】

若以一個字代表2008 年,哪個字最貼切?

根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去年代表字是「change」,這也是新任總統歐巴馬的競選訴求。無獨有偶,日本在每年12 月12 日的漢字日票選2008年度漢字亦為「變」。《聯合報》舉辦2008 台灣代表字活動,語音票選結果,「亂」名列第一,「變」位居第八。

從2008 年的亂變之世,展望2009 年,多數趨勢專家預測,今年充滿著不確定感的氛圍,全球景氣低迷,面臨諸多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未來,不穩定是常態

不確定的年代,個人應如何應變,在現階段求生存,免於淘汰,甚至為未來10 年的競爭力預作準備?

相對於不景氣,不穩定已成常態。台灣管理學泰斗、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指出,未來的世界與現在大不同,個人不能再依賴同一個機構,「必須因應環境,隨時改變,」他認為,只有一項技能無法不確定的年代,更需要能夠異軍突起的生存策略。

在現代社會生存,「要具備多元能力,把program 的觀念帶進個人競爭力。」

國際企管顧問公司「BAIN&COMPANY」日本首席顧問山本真司觀察,很多二、三十歲年輕人活在看不見未來的恐慌中,普遍缺乏個人成長策略,他稱之為「缺乏策略症候群」,因此可以看到,對前途憂心忡忡的這群人,追逐潮流,唸MBA、考證照、補語文⋯⋯被焦慮感弄得疲憊不堪,但還是找不到正確的出路。

事實上,最好的反淘汰方法,就是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策略思考才能彰顯獨特優勢。彼得.杜拉克說,決策者面對的不是明天該做什麼,而是今天當做什麼,策略思考才能因應未知的明天。

2009年生存術

當變動不斷加遽,單一將被淘汰,更需要能夠異軍突起的生存策略。

個人要以策略思考,發揮最大優勢,更有效率規劃,找到通往目標的途徑,因為做好準備的人,等於一場仗先打了一半。

《30 雜誌》訪問了學者、組織領導人與國際企業人資主管等多位專家意見,融合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針對國家競爭優勢所提出的鑽石模型,將之轉化成個人競爭力的條件,提出全新思維、整合觀點的2009 人才生存術──鑽石策略(Diamond Strategy)。就像騎馬前,要先套上鞍座,才能駕馭自如。找出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要運用策略,個人也理當如此,以鑽石策略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進而創造自身的持續性競爭優勢。

鑽石策略包含4 個璀璨秘訣與兩個變動條件。4 個璀璨秘訣分別是「挖掘自身優勢」、「釐清就業市場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組織,讓伯樂看見你」,以及「運用人脈與資源網路」。這四者之間互為影響、牽動,形成相互增強的系統,驅動個人競爭力的強弱。

璀璨秘訣1:挖掘自身優勢與獨特性

要讓自己閃閃發亮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搞懂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個性、興趣與工作動機,這比什麼都重要。很多人拚命地力爭上游,卻仍無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整日忙碌工作、學習,卻仍徬徨無措,無法自信的前進,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夠優秀,而是不懂自己。

「問問自己,夢想是什麼?想要的人生終點為何?」帝亞吉歐人力資源部總監游紫華歸納一般人找工作常犯的7 種迷思:隨波逐流的自然演化、跟著潮流走、找最省力的工作、找薪水最高的工作、以刻板印象找工作、購物式換產業與工作,以及無法掌握自己,容易被別人動搖

「老虎伍茲也不是每項表現都很好,他是運用擅長的打法,才成為世界球王,」游紫華說,每個人在擬定生涯策略之前,必須確實了解自身的性向與優點,「找出獨特、不容易被取代的強處,才有機會變成頂級人才。」

IBM人資經理林雅莉觀察,很多人一旦失業,就急忙開始找工作,「只運用既有的技能與知識,容易陷入屈就工作,或是愈找愈差的不良循環。」她建議,愈是不好的時機,愈要檢視自身條件,以策略找出優劣勢,「很多人只看到眼前,卻忽略去觀察待景氣好轉之後,產業會需要何種人才?」

挖掘自身優勢除了外顯的專業技能、獨特專長之外,還包括內隱的人格特質。「不確定的年代突顯了樂觀、正向與務實的重要性。」林雅莉強調,擁有這封面故事些特質的人比較願意勇於嘗試,創造自己的差異化。IBM大中華軟體開發中心軟體工程師陳品蓉就是因為勇於任事的膽量與責任感,平日就準備好自己,在全球35 萬名員工中勝出,獲選為「企業部隊」的一員,成為公司栽培國際經驗的種子人才。

璀璨秘訣2:釐清市場的真正需求

釐清就業市場的需求不但應認清現狀,更要預測未來,同時將觸角延伸到全球舞台。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在29 歲時,碰到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失業經驗。黃河明以策略思考解決失業問題。「我讓自己流浪3 個月,專心思考人生方向,」他先分析自己的專長、優勢,對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找出想做的工作,然後透過各種管道,分析工作性質、內涵與未來性。

交大電子工程學系出身的他發現,在當時(1977年),高科技的業務工作極缺科技背景的專業人才,於是他進入那時才40 人的惠普科技,擔任業務工程師。12 年後,他躍升台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讓惠普台灣分公司營業額成長670%。

不要自己悶著頭做,要釐清市場的真正需求,」黃河明分享過來人經驗。當市場遊戲改變時,要有應變的靈敏度,適時轉換跑道。禮來大藥廠全球癌症臨床研究總監林錦洲就是一例。1995 年台灣實施健保,他警覺在健保制度下,醫院面對營運利潤壓力,醫師在看診品質與績效收入之間兩難,「這不是我要的人生。」他嗅到藥廠藥物臨床研究醫師的前瞻性,「這個工作必須擁有醫學與商學的跨領域能力,比起醫師,被取代性的門檻更低。」

林錦洲決定轉換跑道。3 年後,他掌管除了歐美日之外,禮來在全球癌症藥物臨床的實驗計畫,也是首位進入禮來全球決策高層的非白種人,至今仍是各大獵人頭公司炙手可熱的挖角目標,「不要把自己侷限在台灣的就業市場,而是more than 台灣。」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離職?別上演「狼來了」
如果你常對工作或公司抱怨,或常將「不做了」、「想離職」掛在嘴邊,不管你工作做得再好,老闆對你的評價都會降低:你是否不夠理性思考?不夠成熟承擔壓力?思慮不夠周密?無論是「說說而已」,或真的考慮走人,如果你接受慰留卻又反悔,惹毛公司的程度就更大了!

如果對離職與否老是舉棋不定,不僅自己陷入天人交戰,也會給公司帶來麻煩。

維持穩定的員工狀況,對公司而言很重要,管理階層不希望異動率太高,因為對於所服務的客戶,對方會覺得很辛苦,又要從頭熟悉窗口並培養默契。對內也是一種困擾,公司要讓新人在最短時間內快速上手,讓他可以處理最基本的客戶服務和日常工作。所以遇到員工提辭職,若無特殊狀況,公司的立場通常都會先挽留。

然而,如果對離職與否老是舉棋不定,不僅自己陷入天人交戰,也會給公司帶來麻煩。

從主管的角度來看,如果你對離職問題態度搖擺,會有兩大影響。

第一,你的工作狀態不穩。想離職多半代表對工作或環境失去興趣,就會影響到你產出的品質。而且跟主管互動一段時間後,他從你的工作品質就能感覺你用心多少,當然連帶會懷疑你的工作態度。

再來,你還會影響到周遭比較友好的同事。像現在MSN使用普遍,同事間的聯絡也愈來愈密切,常常心情馬上反映在MSN暱稱上,引起情緒感染或討論。對我來說,若只是工作品質的問題,我還可以幫忙修改;但在team甚至跨部門間因為連動效應引發「雙雙離職潮」、「前後離職潮」,這是我最不願意見到的。

反悔的額度最多只有1次

如果你常對工作或公司抱怨,或常將「不做了」、「想離職」掛在嘴邊,不管你工作做得再好,老闆對你的評價都會降低:你是否不夠理性思考?不夠成熟承擔壓力?思慮不夠周密?無論是「說說而已」,或真的考慮走人,如果你接受慰留卻又反悔,惹毛公司的程度就更大了!

一旦提出離職,你就要堅持。我的想法是,反悔只能有1次,對主管來講已是忍耐的極限,不要有第2次、第3次。

如果有人第2次反悔,再挽留對公司來講是錯誤的選擇。第1次慰留時,主管通常會跟他懇談,並針對他的需求調整職務、工作內容,或加薪。那第2次還能再給出多少牛肉?如果根本的問題無法解決,第3次會很快就來了。

而且所有同事也在看你能拿什麼東西給他,甚至會想:「好啊,那下次我也可以提出來,拿到好處再被慰留。」這就會讓公司管理出現問題。

想清楚熱忱消退的原因

所以,解決之道要回歸到你對自我的設定和期許,以及「熱忱」。

一般來說,熱忱可分為對工作、對公司兩方面。對工作是否能持續熱忱,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職場問題。主管通常會樂意做出種種調整,幫助你有新的學習和成長機會,但自己也要去驅動、去找刺激點和動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面積極的思考:「難道我做不出來嗎?」、「如果我對這個客戶做不好,怎麼再去面對其他的困境?」或者也可以提出休假,重新充電。

而對公司的熱忱,這是公司的擁有者必須去思考的,如何創造一個活躍、動態、好的工作與學習環境。可惜這種層次的革新並非一朝一夕,因此,我認為如果你對這家公司失去熱忱和認同,不需勉強,可以離開。

你必須思考清楚,你的問題出在哪裡,自己和主管是否能真正解決根源。因為一旦隨便提離職又反反覆覆,萬一你最後真的想留下來,公司卻因此對你有了不良印象,想要扭轉,就必須付出雙倍的心力,甚至要待得更久,我想至少要3年以上。

如果最後還是另謀工作,下一家公司來做背景調查時,你的這段「狼來了」歷史,可能就會被列入工作或人格特質穩定性的考量,所以,提離職一定要謹慎。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加恩:「為什麼不」改變!
總以為「改變」的背後,會是由熱情來堆砌,但在連加恩身上,反而看到在改變之前,先想清楚原因和意義,到頭來,問題不再只是「為什麼要改變」,而是:「為什麼不改變?」

他的故事,總會從非洲開始說起。

2001年,剛從學校畢業的連加恩加入第一屆外交替代役,飛過大半個地球,到西非布吉納法索當兵。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在當地蓋孤兒院、發動垃圾換舊衣,30歲不到就成為「外交睦誼獎章」最年輕得主,還獲頒布國的「騎士勳章」。

2004年,退伍後的連加恩再度帶著新婚妻子重返西非服務。這個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青年,竟然把西非當做是生涯的起點,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惡劣環境,他卻主動選擇待了上百天。

我能改變什麼?

大家都問他,為什麼要去非洲?「應該要反過來問,為什麼不?」連加恩反問。很多人聽到月薪只有1萬5千元,自動打退堂鼓,但連加恩想的是:「我去能改變什麼?」「把大家認為的阻撓因子重新思考過一次,就會發現其實也沒什麼。」

連加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斯文、深思,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又使他言談間多了份宗教情懷。只是,溫和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股企圖改變現狀的「革命精神」。對想做的事,他展現出的行動力,經常讓旁邊的人都嚇一跳。

高中死黨、一直到大學還同系、當室友的好友吳昭慶回憶,高中時代兩人常在一起瞎混。當時,模擬考排名全校前20名就能上司令台領獎,高二下學期的一天,兩人剛打完球,連加恩突然拉著他走向司令台練習走位、站在台上該如何接受表揚。本來以為只是開玩笑,沒想到連加恩認真地跟他相約念書,之後還真的上台領獎。「他會沉穩的實現自己的願望,」吳昭慶說。

連加恩自己也同意心中存在跟外表反差的另一面:「我小學四年級做人格測驗,其中一項特質是『攻擊性太強』,」他笑著說。

外表溫和的革命份子

朋友彭書睿也這麼觀察連加恩:「很多人碰到問題、責任,會去逃避或選擇拉別人來一起解決,但他不是,he let the stuff stop here(事情就在他面前解決)。」

還在醫院當實習生時,他就曾發起過「教改」,扮演起「改變發動機」的角色。

在台北榮總實習期間,面對不合理的抽血雜務等實習制度缺失,過去曾在台大醫院實習2個月的他,寫了一篇觀察台大醫院的文章登在榮總內部刊物上,希望能促成制度改革。別人眼中,這樣的舉動稱得上是「犯上」,但實際上的結果是:師長對他私下表示早就想改,只是勢單力薄;互相進行醫院評鑑時,台大在榮總的評鑑報告中還附上這篇文章。

當時並不是所有實習生都支持他,原因也挺一致:歷年學長姐都曾努力過,事實就是很難改變;如果因此得罪老師,不就影響往後的就業機會?

有時候我們太在乎自己(conscious of ourselves),產生了限制,讓我們無法去做某些事,」連加恩說。4年後從非洲回來,連加恩仍順利就業、回到榮總家醫科,也許有人認出他就是去西非的連加恩,「但根本沒人記得我就是當年的抗議班代。」

有時要學會「撐在那兒」

同樣的情境,事實上也在西非出現。「我骨子裡很喜歡草根性的東西,」他說,也許是受到母親影響,他喜歡人與人親近的感覺。特別是在布吉納法索的日子,當地人民的親切,讓他不覺得苦。

在攝氏45度的溫度下,他深入當地人的生活,發起3袋垃圾換取舊衣活動,還幫村子鑿深井、讓3千多位居民能飲用乾淨的地下水。這個台灣醫生到非洲的故事,他後來寫成一本書,甚至讓導演王小棣拍出一部以他為主角的電視劇《45度C天空下》。

只不過,不管是書上或劇中,都沒有提過一段故事。台灣外交體系的文化在布國當地相當保守,辦事態度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連加恩描述起這段經歷顯得保留,但太太高麗婷卻仍記得他當時的掙扎。「別人會覺得他可以不要做那麼多,」高麗婷說,甚至有不以為然的聲音認為,他所作所為根本已經超過「替代役」職務。

「想改變一定會碰到困難,但要有革命家精神:你就是不管、就是要改!」一碰到問題,就像挑起連加恩的「攻擊性」神經,說起話來更加篤定:「應該要破除系統化的價值觀。」

儘管受爭議,但連加恩並沒有和台灣外館發生衝突,依然在當地進行計劃中的服務。也因維繫住相當的關係,後來再度回到西非服務時能獲得外館的協助。只不過,這段經驗讓他深刻體認:「若你真正想要改變事情,你要忍耐,學會撐在那兒。」

撐在那兒只是因為不想輕言退守,「我可能是不知變通,」他笑著調侃自己。不過,說是「憨膽」也好,說是固執也罷,深入追溯連加恩背後的力量,或許是因為他從不間斷在心中追問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agent of change

在連加恩的思維裡,總能看到科學和信仰間不斷產生對話。

把自己的故事聊到告一段落,他突然若有所思的談起物理學上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有物質的能量最終都往不規則、發散性的方向去衰變。若把宇宙這套從有秩序轉向無秩序的發展應用到人生上,人生應該愈來愈不快樂、夢想也會不斷被消磨。所以誰應該為生命的不圓滿負責?「要去怪宇宙熱力學第二定律嗎?」

連加恩有一套自己的答案:「我相信永恆的存在,人不過是過客,但這不代表可以隨便活,反而要活出一個purpose(目的)。」他特別加重了最後一個字的語氣。

就像有的T-shirt會俏皮的寫上“never to warn”(永遠穿不壞),但連加恩更喜歡這句“made to warn”(就是要用來穿到壞),「儘管生命會消退,但這段期間仍可以讓你拿來換取一些想要的東西。」

他記得一位牧師曾說:「每個人都是agent of change,改變的媒介。」就如同「蝴蝶效應」,巴西的蝴蝶輕拍翅、美國德州龍捲風就在形成中,每個人都有創造改變的可能。

「在改變之前,要先累積實力,」連加恩說。現在的他,就在儲存能量。離開家醫科後,連加恩進入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因為他發現,如果5~10年後再回到非洲,依照本來的專業,還是只能一次看診一位病人。防疫則提供一個整體思考的制高點,「如果能在公共衛生上有些學習,未來也許能做更高視野的事情。」

走在有別於以往的軌道上,連加恩的行囊中,放的是相同的動力與熱情。這一次,他會探索出另一條不一樣的路。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注 別三分鐘熱度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戶自保術 實力為王!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利差損+虧損 保險公司傷呀!

薄荷快要飛起來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